【血战钢锯岭】——荡气回肠的英雄史诗

我看过的战争片不多,其中能让我深刻感受到战争残酷与恐怖的更少。
先说说国内的战争片,映像最深刻的要属《举起手来》,相信大多数人都看过这部抗日喜剧电影吧,潘长江饰演的日本鬼子的搞笑形象到现在还栩栩如生。还有很多关于战争的作品,但是大多以谍战为主,如破解密码的《风声》、获取情报的《伪装者》、以及各种各样的游击队的电视剧,如《铁道游击队》,讲述少年抗日的电视剧如《小兵张嘎》,还有《激情燃烧的岁月》等等一些列的战争影视作品。总之,我的感觉是国内拍摄的战争片题材很多,反应的主题很多,也非常吸引观众的眼球,让人看得津津有味。但是!但是!但是!虽然这些电视作品都拍得很有意思,却一点点让我觉得战争并不是一件非常残忍血腥的事情,甚至于让我抱有一种嬉笑的态度去看待战争,我感觉这些战争作品让我对战争这个词的理解麻木了。

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当黄岩岛之争、南海争端、韩国萨德部署等等这一系列真实的事件发生时,网上遍地都是希望打一仗的论调。为什么?我想这是因为从小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对于战争的理解,实在是少之甚少。而国内上演的那些弱化暴力与血腥影视作品,更是让我们对战争,变得漠视,觉察不到战争真正的破坏力与残酷性。

我想只有真正经历过战争的人,才懂得和平真正的意义吧。

因为没有经历过战争而漠视战争的残酷性,这是很可怕的,因为这不是战争的真实面目。

所以,如果要给《血战钢锯岭》打分的话,我给5分。单纯从它让我感受到战场那份真正的残忍与恐怖,让我对战争有了更加真实的理解和感受,并且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这份来之不易的和平,我觉得这5分都是值得的。

看这部电影之前,只知道这部电影口碑很好,豆瓣评分很高,给我的映像仅仅停留在值得一看;而在看的过程中,它带给我的那种无比真实的体验,从心理到生理上的震撼,让我不由得泪流满面,甚至微微发抖。因为战争的残酷,因为日本人的残忍,因为战场上的毫无人性,只有最简单的从林生存法则,杀戮或者被杀。这些场景在影片中都描写得非常真实,这其实是战争片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一个属性--真实。只有真实的战争体验才能让从来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我们加倍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要知道,距离抗战胜利其实也不过 70多年,70多年前,爷爷奶奶的父辈们,就处在恐怖的战争之中。那时候的祖国,连保护自己人民的力量都没有,他们无处可躲,只能生活在沉重的恐惧之中。

所以,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珍惜今天的生活?有什么理由去鼓动战争?为什么我们的中国比以往强了百倍还要维护和平的世界环境?有些事情虽然已经成为过去,但是伤痛却无法被遗忘。
所以,感谢《血战钢锯岭》让我对战争的残酷有了更真实的理解,让我更加珍惜和平年代的生活。

影片对战争的真实描述是给我映像最深刻的,其次便是主人公德斯蒙德心中的那份信仰。
他是一名基督教徒,当别人都是为了打败敌人而走向战场时,只有他是为了去挽救生命而参军。也因为他的这份信仰的不被理解,他被认为是一个懦弱到无法拿起步枪的人,被战友排挤甚至殴打。就是这样一个不愿意拿武器的人,却走向了战场并且当撤退的命令下达后,仍然一个人坚守在阵地去救助伤员,他一个人在没有带武器的情况下救下了75条生命。

这段文字的描述力量不够,真的不够,只有亲眼看见德斯蒙德跪倒在悬崖边,自言自语的呢喃,向他信仰的主发问,然后在听到战友们的求救声的时刻,毅然决然放弃撤离,继续走向那个危机四伏的战场时!那份悲壮之情油然而生,因为他将一个人面对那个残酷的战场,而且没有任何人会来支援他!

惊心动魄的场面,就不多加描述了。那份深刻的信仰之力,太让人为之动容了。看到他一个人留在战场去救伤员时,我就在问,为什么?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撑他这样去做?是什么让他不顾生死,也要去救人?

影片给我们的答案是:强大的信仰——拯救众生;而给了他拒绝带枪走向战场的勇气的也是这股信仰之力。如果战场是可怕的,那么在这股信仰的力量面前,战争的可怕荡然无存。

虽然我无法理解这份信仰,但是我能感受到德斯蒙德对这份信仰与的坚定有多深!于是,影片中当部队需要二战钢锯岭时,所有人等待德斯蒙德为他们祈祷完之后,才出发。

如果说德斯蒙德的信仰是耶稣,那么那一刻德斯蒙德就是每个人的信仰,让他们士气高涨,勇敢的拼杀!最后赢得了战争!

最后,这部电影的主角虽然是德斯蒙德,是美国军队。但是,在镜头给到日本军官面前时,也将日本的武士道精神精致的表现了出来,并没有刻意的去贬低什么。就像昨天看到的一个影评中提到的,美国是一个尊重对手的国家。刨除这个不讲,影片由此更加客观和真实的反映,也让这部电影光彩熠熠。就把事实呈现出来就好了,其他的东西,观众自然能够有所思考,有所感悟。自然而然,就像现在我敲出来的这篇文字。

荡气回肠,拯救生灵的英雄史诗。

评论
热度(9)
© 阿知|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