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一辈子|老舍自传】

上周写完关于朗读者的一篇文字之后,又勾起了我对老舍先生的散文的兴趣,于是在kindle10000公众号发送关键字『老舍』之后,看见了这本《老舍自传》,其实搜索结果有二十多本书,之所以选择了这本自传题材的书,与这一阵子看过的人物自传有很大关系。野夫的《相关何处》、蔡崇达的《皮囊》,他们笔下的故乡故人以及与之有关的故事,让人读起来便不愿意放下。因为你每读完他们笔下的一个人物便想继续读下去,好去认识下一个在他们生命中留下过重要痕迹的人,知道他们之间曾经发生的故事,感受作者在这段关系中拥有的,失去的。因为也许这些出现在作者生命中的人,我们可能从没有遇见过,也许因为经历和人生轨迹的不同可能这一辈子都不会遇见,也许遇见过却没有思考过这段关系于自己、于他人意味着什么。

幸好有作家们的文字,帮助我们剖析我们司空见惯的生活,让我们看到生活里的细节,然后我们对生活的理解又深入些,对生活的热爱又多了些,慢慢地开始自己去读懂生活的味道,懂得珍惜。

于是,喜欢上了读自传,便选择了这本取材于老舍的各类文章然后按照年限编排出来的《老舍自传》读了起来。

与上文中提到的自传不太一样的是,这本书是按老舍的少年青年壮年以及之后战争时期的流亡,在美国生活然后战争结束回国,这样一条时间线来编排,这一点从目录中每一个章节的标题就可以看出来。然后,每一个章节下面按照时间的发展以人物为主题,或者以事件为主题来描述,而作者老舍也就在这桩桩件件的人与事之间成长着。

全书共八个章节,最后附录了关于老舍之死的几篇文章,算是从头到尾把老舍先生的生平说完了。这几章里面,我最喜欢读的是前四个章节,说的是老舍先生从出生至流亡时期的事,我想了想为什么喜欢这几章,原因也很简单,这几章中突出了对人物和事件的描述,细腻的描写了作者的心理感受,在读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激动、喜悦与痛苦。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悲喜,似乎是自己也走进了作者的人生里面,跟着他去看他看见的世界。就这一点,便让我觉得异常兴奋,就这一点,就让我觉得我捧起来的这本书值得我花时间来读来写。

当时听到濮老师读的《宗月大师》,便是因此勾起了我去读老舍先生的文章的兴趣。细腻的描述,作者内心独白的描写,对宗月大师人物的刻画,以及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都那么奇妙的展现在我的眼前,引人入胜。

再说一说老舍先生,借用书中的原话吧:

【幼年习冻饿】生于北平,三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亚之仁未能一扫空也。幼读三百千,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

【糊口四方】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甚难发财;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示甘于寒贱也。二十七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得。

【壮岁饱酸辛】三十四岁结婚,今已有一女一男,均狡猾可喜。闲时喜养花,不得其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所获,并不着急。教书做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是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八方风雨】我只有一支笔。这支笔是我的本钱,也是我的抗敌的武器。我不肯,也不应该,放弃了它,而去另找出路。于是,我由青岛跑到济南,由济南跑到武汉,而后跑到重庆。由重庆,我曾到洛阳,西安,兰州,青海,绥远去游荡,到川东川西和昆明大理去观光。到处,我老拿着我的笔。风把我的破帽子吹落在沙漠上,雨打湿了我的瘦小的铺盖卷儿;比风雨更厉害的是多少次敌人的炸弹落在我的附近,用沙土把我埋了半截。这,是流亡,是酸苦,是贫寒,是兴奋,是抗敌,也就是“八方风雨”。

之后,老舍先生又赴美国生活了三年左右,等国内战争结束后回国,在读了《毛主席文集》后,开始接受其中的许多思想并实践于写作中。不得不说,这个时期的老舍的的确确是将自己放到了人民群众中去,人民的思想影响着他的创作,这是历史环境下的必然,也是文人肩负起了那一份对人民的歌颂的责任。于是将自己置身于人民之中的老舍,他的文章中对自我人物的刻画便少了许多,群体需要庞大的描写于是文字就不似过去的描述那般细腻,所以这本传记对抗战后老舍先生的生活等方面没有太多介绍,但是却能从老舍先生发表的那些文章中看出那段时期他精神向往之所在,就在于他对新中国的热爱之中,他热爱这个让他结束了十几年流亡生活的完整的新中国。

而后,便是文革的到来,老舍先生在北京的太平湖投水自杀,哲学先生给出了四个关键字来解释老舍先生的这一选择:

气节、身谏、投水、殉难

那样的年代,注定了他们坎坷起落却又不平凡的一生。

最后是一些原文摘抄,供大家学习欣赏吧:

记忆中也有痛苦危险,可是希望会把过去的恐怖裹上一层糖衣,像看着一出悲剧似的苦中有些甜美。

我想起唯有“人面桃花相映红”才可托拟的一点心情与境界,我忘了困苦,我不再丧气,我恢复了青春;无疑的,我也在她的洁白的梦中,必定还是个美少年呀。

打算要不去胡闹,必定先有些正经事做;清闲而报酬优的事情只能毁了自己。

想打倒帝国主义么,啊,得先充实自己的学问与知识,否则喊哑了嗓子只有自己难受而已。

每每在读小说的时候使我忘了读的是什么,而呆呆的忆及自己的过去。小说中是些图画,记忆中也是些图画,为什么不可以把自己的图画用文字画下来呢?我想拿笔了。

人的思想不必一定随着年纪而往稳健里走,可是文字的风格差不多是“晚节渐于诗律细”的。

所谓文艺创作不是兼思想与文字二者而言么?那么,在文字方面就必须努力,作出一种简单的,有力的,可读的,而且美好的文章,才算本事。

屋外的虫声,林中吹来的湿而微甜的晚风,道路上印度人的歌声,妇女们木板鞋的轻响,都使人觉得应到外边草地上去,卧看星天,永远不动一动。

四年虽短,但是一气住下来,于是事与事的联系,人与人的交往,快乐与悲苦的代换,便显明地在这一生里自成一段落,深深地印划在心中;时短情长。

写过了六七本十万字左右的东西,我才明白了一点何谓技巧与控制,可是技巧与控制不见得就会使文艺伟大。

大概在有些酒意之际,说话做事都要比平时豪爽真诚一些,于是就容易心心相印,成为莫逆。人或者只在“喝了”之后,才会把专为敷衍人用的一套生活八股抛开,而敢露一点锋芒或“谬论”——这就减少了我脸上的俗气,看着红扑扑的,人有点样子!

老舍先生的这本自传中有四篇我特别喜欢,一篇题为《没有故事》写的是关于初恋的感受,一篇《文艺与木匠》写的是老舍先生眼中的作家行当,颇值得想要从事作家这条道路的年轻人好好读读,还有一篇《济南的冬天》,一篇《入学》,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宗月大师》这篇散文。

初中时看了《骆驼祥子》,当时只知道看得有趣,也算是看过了吧,现在可以把《四世同堂》、《茶馆》加入书单列表了。

评论(2)
热度(8)
© 阿知|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