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自己的不完美】|跟着武志红老师学心理

购买这本书的日期是2015年11月8号,看完的这本书却已经到了2017年6月7日。15年自己还在读大四,那时候已经确定下来保研的资格,也就是是说那时候的自己非常清闲,没有压力,可以浪了。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放松状态才导致自己没能尽快读完这本书,虽然当时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内心受到了很强烈的冲击!但是读着读着竟然不了了之,可是这本书还是在我心里留下了很深的映像,所以最近才捡起来继续接着之前做过笔记的地方读下去。

这段时间的阅读状态

繁忙的四月自己焦头烂额于课程考试还有比赛,作息混乱之下,没有跑步没有了阅读,有的是晚睡早起和包宿,忙忙忙——不去读书接触信息的绝佳理由。到了五月开始闲下来了,课程作业也一个一个结束,忘不了端午佳节自己还在教室苦逼的进行历史拟合,现在想起来真的觉得油藏数值模拟的人工历史拟合真的很坑爹很费时间,所以自己现在跟着导师做的自动历史拟合的工具这个东西,真的是很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值得好好研究,希望能为推进自动历史拟合的发展做出一点点贡献来,所以,多看多问多思考!坚持下去!把毕业设计做到优秀!

于是现在白天下午都在办公室读文献学习matlab编程,到了下午5点回寝室练习弹吉他,最近把《我要你》练得熟练了,就是没能边弹边唱,节奏跟不太上,还要琢磨琢磨多多练习右手节奏。下午7点就开始跑步5公里或者10公里。8点左右就继续回办公室,最近重要的事情就是把去年毕业相册这个东西做出来。这样的节奏是从6月5号开始的,今天是第三天了,渐渐的也开始习惯这样的作息与生活方式,心也渐渐静下来,知道什么是重要的,然后坚持去做,这个状态很好,虽然学的东西不简单,但是也不会难到哪里去,毕竟我还可以问,问师兄,问老师,他们都是可以为我提供帮助的人。规律之下,自己也开始捡起书本,早上吃早饭的时候看一看,晚上睡觉前看一看,既安心还能有助于睡眠,困了闭上眼睛做5分钟冥想感受自己的身体,放松自己的大脑,让潜意识与身体沟通,这是特别好的放松方式,也是特别好的助眠方式,谁用谁知道!

说到这里,下一本武老师的书籍就读《身体知道答案》,也是之前就读过但是没有读完的一本书,但是书的启发性很强,这段时间多读一点也多认识自己一些,成长嘛,就是要这样进行下去。

为什么要读《感谢自己的不完美》?

我发现自己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而且这种追求完美让我觉得痛苦。

就拿写书评来说吧,之前总是想着要将书的方方面面都写进书评当中,不能有一丝遗漏,于是会在写书评的过程中反复翻看书籍和自己做的笔记,而且有时候非得将原文复制然后贴过来,转述一下自己都觉得意思不全面,就是要和原文一样,于是乎,有几本书的书评到现在还没有写完。要么不干要么就要干得完美!完美当然很好,但是真的到实际中来,我根本没有那么多精力去面面俱到,于是遗留下了好几个没完成的书评!这是病,得治!

要知道,写书评并不是追求内容上的总结复述,更多的是去学习与思考,写下自己的看法,这样自己写的时候也开心,不用反反复复查看原文粘贴,这样。真的有想要好好整理的书籍原文的时候,就应该预留好时间去做这件事情,那就不是单纯的输出自己的想法了,完成这件事情,不给自己留下尾巴,负责地去处理这样一件事情。随心所欲的心也要好好调整一下了,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也没有人能随随便便完成许多宏大的码字目标,(苦脸,说的就是自己。

所以,这本书适合有着完美主义情结的人来读一读,它会帮助你更加积极的去处理问题和完成任务,不会期待于万全的准备,然后才开始。怎么说呢?就是会帮助你抓住主要问题并且去解决,在完成任务的情况下,一点一点后期去改进。这其实才是真实世界的游戏之道!

没有一劳永逸,事务都是在变化中不断改进发展的,当然也会有一个大框架在,这是目标,没有目标就谈不上完成任务了。这样想来追求一劳永逸追求完美结束一件事情有一偷懒的感觉,这样就可以彻底跟一件事情告别,不会想要在此基础上更新,做得更好。真是发人省醒!

完美意味着一次性告别,可是人是在成长的,能力与认识也在不断加深,老是抱着这种心态,感觉很难精进。要适时回顾更新并改进,老是说要整理回顾,可是总觉得这样是在浪费时间。怎么破,想哭。

这本书的写作风格特别喜欢

大量的咨询实例,让我认识到我并不孤独

因为武老师是做心理咨询的,所以跟很多人都交流过,大家带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来求助武老师,而且每个人都以为自己的问题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感觉这些问题都无法向身边的人诉说,有的甚至难以启齿,感觉无法得到身边亲近的人的理解,于是求助于心理咨询。但是问题到了心理咨询师这里,在他们的咨询生涯中,可能已经遇到过不止一个拥有类似问题的人来做咨询。

这个点很重要,用李笑来老师的话来说大概就是:

不要以为只有你一个人有这样的问题和困惑,其实,你并不孤独。

知道这点之后,看待自己的问题会没有那么慌张,不再觉得自己很特殊,其实你面对的只是普罗大众都会面对的问题,只是,大家都学会了掩饰和隐藏,毕竟,我们都喜欢让自己更加积极向上,看着充满朝气,这样也更加适应这个社会的社交需求。没人喜欢听一个人天天抱怨。所以,知道自己并不孤独,焦虑感会降低,这样也会更愿意给自己时间去慢慢变好!意识发生变化之后,行动就会跟上来,慢慢的改变的积累,会让自己成长,问题可能就在改变中一点点变得无足轻重了,而这个时候我们也会踏上一个新的台阶,而前方也不一定就是坦途,但是,只要我们知道这条路上的你我并不孤独,那么我们会更加有勇气去面对前方的道路吧!

大量的咨询成功案例之后,武老师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所在,也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这部分内容那就是纯纯的干货了。我就摆一摆吧,也用来提醒自己。

1.如何对待恶习?

认识恶习:它一定曾让你获益。

习惯的形成:行为发生——得到奖励——强化。所以恶习一定曾带来好处。恶习的另一个好处:愿望立即得到满足。

每一个坏习惯都是我们人格的一部分,都反映着我们的深层次需要。所以,一、把恶习当朋友来接纳。二、寻找动力,发现内心的使命感。使命感是促使我们改变的发动机。三、培养好习惯。兑现承诺,从小处做起。旧习惯对应的神经贿赂是无法消失的,只能靠新习惯打造更强大的新精神回路去战胜就的精神回路。

2.带着心理问题积极生活

永远不要以为你的问题是独一无二的,永远不要以为你是不幸的。实际上,我深谈过的几乎每个人,包括我身边的亲人朋友,都或多或少地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举例:《美丽心灵》男主人公原型数学家纳什)

3.他们看似是不能容忍别人的胆怯,但实际上,他们是惧怕别人的软弱会唤醒他们胆怯的一面。

4.影响关系的要素有两点:爱与自由。爱,令关系更近;自由,令关系保持距离。问题由两者的矛盾性引发——只有距离合适的关系才令我们满意,太远或太近的关系都令我们焦虑。

5.焦虑。

按照存在主义哲学,只要你渴望触及人类、社会乃至世界的真相,那么你会一直焦虑下去。因为,不管成长到哪一层次,你一定会发现新的局限性,这时焦虑就势必会发生。所以,许多哲人越深入这个世界,就越明白自己无知。从这一点而言,焦虑是推动我们认识世界的动力

同时,从这一点而言,麻木也有它的道理。因为,永远焦虑的滋味的确不好受,所以许许多多的人宁愿变成一个简单的人,恪守着一些最简单的道理,从而获得梦寐以求的安宁

关键是要摈弃那种不惜一切代价抵制焦虑的信念,因为这一种信念无异于宣称我们没有受到任何威胁,或不想受到任何威胁。但如果我们承认受到了威胁,就能使拯救的手段得到发展

6.如何面对悲伤?

我们经常和“永远不可能更改”的悲剧较劲,这是我们产生心理问题的核心原因。当你抵触悲伤时,你的心也就远离了你悲惨的人生真相。不过,这只是远离,并不是消失。你坦然接受了悲惨的人生真相,你不再去否认,也不再去和这注定不可能改变的事实较劲。当你做到这一点时,你的心理能量就获得了解放,它们以前被你投注到外界的人和物上。但现在,这能量回到了你自己身上……

我们需切记:我们的力量不在于我们看上去有多快乐,而在于我们的心离我们的人生真相有多近。 

7.如何面对痛苦?

 痛苦究竟是什么?譬如,失去一个亲人,这是痛苦吗?不是。这只是一个事实,围绕着这个事实所产生的体验才可能是痛苦。

看法和体验之间有着很复杂的关系。通常,我们会不自觉地认为,是事件导致了我们的体验,例如我们会认为,是失去亲人这件事直接导致了痛苦。但很多心理学理论会称,不是事件导致了体验,而是你对事件的看法导致了体验。

问自己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到底是那个原初痛苦更痛苦呢,还是你想消灭这个原初痛苦的努力更令你痛苦?

面对痛苦的方法:

i. 当痛苦来临时,我越保持不动就越好,保持不动的同时,我会注意自己内心的种种变化。但我绝不引导这种变化,我只是看着这种变化而已。这时只是允许这种变化进行就可以。这就是说,不逃避就可以了。当然,有时候我会难过得不得了,这时我也会找朋友聊一会儿,寻求一下支持,而我找的朋友,基本上都不会提什么建议,他们主要是倾听。

ii. 更具体一些的面对痛苦的方法:

当一种痛苦的感受再次产生时,我就会坐下来,或躺下来,感受我的身体,将注意力放在身体的某个部位,从这个部位开始感受,然后一点点地转移注意力,感受整个身体。如果某个部位的感受很强烈,尤其是难受的感觉很强烈,那么我会把注意力放在那里一段时间。一般而言,将注意力放在这些难受的部位多停留一会儿,转化就会发生,这些部位会开始发热。但这是我自己的体验,每个人的体验会有不同。

不仅如此,同时我也会观看我的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和想法。

很重要的一点是,不管是感受、画面还是想法,我尽可能不作任何努力、任何引导,而是把自己交出去,让这些感受、画面和想法自然发展变化

eg.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有很多有趣的发现。譬如有一次,当我这样做时,我感觉大腿一个地方似乎被什么东西叮了一下。平时,我肯定会拍一下这个部位。但这次我保持不动,接着发现脑海里出现了一系列画面:一只色彩斑斓的马蜂在我腿上叮了一下,它将一窝卵注入到我腿内,这窝卵迅速长大,变成一窝马蜂……

这一系列画面立即让我明白,思维是这么可怕,仅仅是疼痛一下而已,但我的思维立即发展出了一堆故事,并暗示我,很恐怖的事情就要发生了,如果你不拍一下大腿,不对抗一下,你的大腿上就会长出一窝马蜂。

多做这样的练习,你的觉察力会越来越敏锐,你会发现你的思维是何等疯狂,而思维又是如何利用你的恐惧控制了你,令你对哪怕一丁点儿的痛苦都无比惧怕。

随着对身体的觉察能力越来越强,我对身体疼痛的承受能力也越来越强,就好像是因为多了一个内在的观察者在看自己的身体,好像我和身体的痛苦多了一些距离似的。这种感觉有点怪,因为实际上我对这些疼痛是越来越敏感的。

我可以更敏锐地体会身体的疼痛,但我同时明白,疼痛并不是我,所以反而会有更强的承受力。

8.如何保持和谐的关系?——关系中的付出与接受(清白感与内疚感)

i. 亲密关系

关系中,付出和接受的循环被破坏,很多时候不是因为不愿意给予,而是因为不愿意接受。不愿意接受的原因也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伟大,恰恰相反,是因为我们不愿意承受内疚。“我们付出的时候,就会觉得有权利,我们接受的时候,就会感到有义务。” 

只付出不接受的人,会有一种清白感,会觉得自己在这个关系中绝对问心无愧。这是一种很舒服的感觉,有这种感觉的人,会觉得自己在关系中永远正确。那么,相应地,关系的另一方就会觉得很不舒服,会频频感到内疚,会经常觉得问心有愧,即便他不明白付出者为什么那么喜欢付出,他最终一定会产生逃离的冲动。

我们常以为,要一个人对自己好,就该先对他好。但是,更好的办法是,你想让一个人对你好,就请他帮你一个忙。这个办法之所以更好,是因为我们都很自恋。多数时候,我们看似爱的是别人,其实爱的是自己在这个人身上的付出。

清白感总是和负罪感联系在一起,一个和谐的人是既有清白感也有负罪感。假如你没有一点儿负罪感,而只有清白感,那其实就是你把负罪感强加给其他人了,而那个被强加者一般都是你最亲密的人。”

朋友关系和配偶关系一样,是相对平等的关系,是付出和接受相对平衡的关系。

从情感上看,单纯的“付出者”其实并不伟大,他们不计得失的付出,从根本上是一种自恋。“付出者”过分地追求“问心无愧”,过分地迷恋清白感。然而,不管多么付出,一个人仍然是会在关系中犯错的,是会不可避免地伤害关系的另一方,或对另一方总有亏欠的。当伤害和亏欠发生时,你总会产生或轻或重的内疚感,单纯的“付出者”其实很惧怕这种内疚感,他要求自己绝对不要有内疚感,于是非常努力地去做一个“完美的付出者”,那样他就问心无愧了。只不过,这种内疚感并没有因此在关系中消失,它其实是被“付出者”在有意无意中强加到“接受者”身上了。

“付出者”其实在享受这种逻辑:既然我是付出的一方,那么我们的关系无论出现什么问题都是你的错了。

内疚的产生,源自付出与接受的失衡。内疚的产生,其实是在提醒你,你该补偿对方了。我们要懂得这一点,懂得觉察自己的内疚,然后及时作出补偿。同样,当对方产生内疚时,我们也要给对方机会,让对方完成他的补偿。

在关系中扮演一个单纯的付出者,其实是拒绝对方的补偿,从而破坏了对方化解自己内疚的努力。结果,内疚不断在对方心中郁积,最终这内疚成为一种愤怒,让他产生了想逃离这个关系的冲动。

作为一种最基本的情感,内疚是大自然的馈赠,它在提醒我们,你的一个关系需要调整了。

假若你懂得接纳自己的内疚,并帮助对方接纳他的内疚,那么关系就会自然地流动,自然地走向和谐。

在具体的关系里,平衡只是目标,而失衡才是常态,轻微失衡没有关系,但一旦严重失衡发生,内疚也会随之产生,你觉知到内疚,也就觉知到关系到了必须调整的地步。正是因为失衡,我们才会发展出有意义的交换。假若关系永远停留在一个平衡的地步,那个关系也就该结束了。关系有爱的失衡,那要用更多的爱去平衡。另一方付出多了,你感受到了,于是,你付出更多;他感受到了,于是付出比你还多。于是,你们的关系前进了,且没有停留。

关系还有恨的失衡。关系犹如一个生命,有高潮有低谷,有出生有死亡,关系中必然有相互的伤害,如两人的确不合适,关系还会走向结束。

我们拒绝一个人的付出,其实也就是在拒绝与这个人建立关系。关系,是一个生命的核心因素,是我们痛苦的主要来源,也是我们幸福的主要来源,总之是让我们人生丰富多彩的主要来源。

最好的关系是彼此慷慨地付出和坦然地接受,通过这种交换,双方的接受和付出达成了一种平衡,且彼此都感到自己在这个关系中富有价值。

注: 如何让关系走向和谐?

接纳自己的内疚,在关系中做出补偿;帮助对方接纳他的内疚,接受他的补偿。

ii. 有害关系

听从自己天然的情绪,被伤害者要给予加害者适度的报复,以防止关系滑向更坏的方向。

注:一味放纵加害者的行为,其实是在进一步让自己陷入困境。说得狠一点,在这种关系中受伤,不单单是因为对方的加害,还有自己在其中对加害者的放纵造成自己进一步受伤。一句话说,助纣为虐,虐的还是自己。怎么让关系不进一步恶化伤害自己呢?适当的报复与回击,让加害者看到你的反抗,他才会意识到你也不是好惹的,他自己也有可能因此付出代价受到伤害,才会有所收敛。在这种不良关系中!一定不能抱着老好人的态度任其发展!最后加害者会更加疯狂的加害于你!你会被伤害得更深!

iii. 处理恨的失衡与处理爱的失衡大不一样。处理后者,付出要比接受多;处理前者,报复要比接受轻。作为一个凡人,你需明白事情永远是有两面性的,在一个关系中,对方永远有责任,你也永远有责任。

9. 你的欲望不是罪

一切问题都可以回到一个支点上——如何看待需要。最好是成为一个开悟的人,看破并放下一切欲望。但是,作为凡人,我们戒除不掉需要,并因围绕着需要产生了这样一对矛盾的心理:一、需要是有罪的;二、我有需要。

对于我们凡人而言,我们真的需要学习,看到自己围绕着需要而建立起来的负罪感,然后带着负罪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自己的需要。 当既不伤害自己也不伤害别人的时候,可以放肆地去满足自己的需要。

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则说,关系有两种,一种是我与你,一种是我与它。
当我将你视为满足我的需要的工具与对象时,这一关系就是我与它。
当我没有任何期待与目的,而是带着我的全部存在与你的全部存在相遇时,这一刻的关系就是我与你。

不是消灭欲望,关键是接受欲望,并看到围绕着欲望而产生的负罪感,并从这种负罪感中走出来。

10. 自卑,只是因为缺乏爱

不要被一个人的外在所迷惑。作为男孩,假若你以后想追求一个条件优秀的女孩,你不要以为她条件如此优秀,所以她会很自信,所以她会很难追,你要先看看她的童年,了解一下她的家庭背景。同样的,作为女孩,如果你想追求一个条件卓越的男孩,你也不要以为他会很自信所以很难追,你也要去看看他的童年。通常而言,童年得到的爱越多,一个人就越是难追。这样的人会相信自己的感觉,凭感觉去找到适合自己的人。如果他觉得你是他想要的,那他可能很快接纳你;如果不是,那么可能无论你怎么努力,都是没有用的。

如果你是一个很自卑的人,你可以回溯一下自己的童年,明白这是如何形成的。明白自卑是源自缺乏爱后,你才有可能真正突破自卑,而走向自我接纳。

我见过许多条件很优秀的人,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很低,与自己的外在条件不相符。这时,我们就要懂得,我们必须抛开外在的优秀,而去碰触内在的自卑,对这个内在的自卑单独做工作,令自己真正自信起来。

注:怎么对待内在的自卑?理解!接受!改变!

11.如何对待亲人的逝去?—— 好好活着是最好的想念

当我们想与死去的亲人同甘共苦的时候,我们忽视了很重要的一点:死去的亲人不希望我们这样做。他的精神,他的音容笑貌还驻留在你心中,还留在你的家中,还留在你的记忆中。并且,尽管他不是你的亲生爸爸,但你心灵的血脉中却流淌着他的血液。你是他的女儿,只要你继续活下去也就相当于他的生命仍然在继续,不是吗?爱不会失去的,只要你爱过,在爱面前,生死是渺小的,爱你的人无论到了哪个时空都会爱你。

12. 接受与宽容

一旦爱是有条件的,就制造了分裂。越分裂,问题就越严重。所以,追求优秀并不是克服自卑的良药,特别自控也不是情绪化的良药。——接受与宽容。

接受,即接受自己的命运。

你对这一命运和这一事实的认识程度越高,接受程度越深,你就会变得越宽容,于是你对自卑不再那么敏感,对优秀也不再那么执着,这时你就不再被爱人的优秀迷惑,而能很快看到真实的他。这一点并不容易做到,但起码你要有一个意识:在乎自卑和在乎优秀是一回事。

13. 个人主义

真正的个人主义是忠于自我,从自己内心寻找答案,完善自我,最终抵达自我实现。

假若得到足够好的照料,婴儿在3个月大左右可拥有整合的能力,他发现,好妈妈与坏妈妈其实是一个人,好我与坏我其实是一个人。
要形成这种整合能力,关键是好的部分足够多,而这只能取决于妈妈,即妈妈的照料足够好,妈妈与孩子的爱的连接足够强
发展这种整合能力,也许是毕生的功课。

最关键的一点是,我们会过度压抑我们自己的恶。结果是,我们将一切攻击行为视为恶,最终连还击也被我们视为恶。我们难以做到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不压抑的话,这个人就容易灵活,他的情感表达很直接,他们提要求很容易,他们的身体语言也相对比较丰富。

(与人发生冲突怎么办)“不含敌意的坚决”,即在与别人发生冲突时,自己不陷入到负性情绪中,同时又坚守自己的立场。

14. 如何理解自己?——在关系的镜子前审视自己,理解自己

任何一个你在乎的关系,其实都是一面心灵的镜子,可以照出你内心的秘密来。

抓住机会,在关系的镜子前审视自己,理解自己,并引导自己走向好的转变。

成年的关系中,和童年的关系模式越像,我们的情感就会被激发得越厉害,而我们也就越有机会弄清楚自己。

“我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子?”“我把他当成了谁?”“这和我以前有什么相像的地方?”通过这些反省,一个重要的亲密关系就会成为最好的镜子,帮助我们看清自己,并最终走向改变。

(为什么要和一个真心爱自己的人在一起?)重要的亲密关系是我们生命中的拯救者,遇到一个真心爱自己的人,那是生命中最有价值的事情。

爱不是为了幸福和快乐。爱首先是为了强迫性重复。假若你和某个异性能完美地再现你的“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的关系,那么你一定会疯狂地迷恋上这个异性。迷恋他,是为了修正你内心的关系模式,是为了弥补你童年时的一些痛苦。

所有重要的关系,都有着这种强迫性重复的含义。尤其是,你越在乎一个关系,你的那个内在的关系模式就越会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这个关系上。
这个时候,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把这个关系当作一面镜子,一面帮助你认识自己并重新整理自己的镜子。
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无论这个关系看似多么糟糕,你其实都获得了无比重要的成长机会。

15. 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那么,什么是内心的声音?就是你的感觉,你那些说不出来但又模模糊糊捕捉到的信息。这种声音,要学会聆听它,并尊重它。

任何外在的支撑,真的都是靠不住的,真正的支撑,只能是我们的内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觉,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感觉来判断,在不同的声音中,哪个声音更打动你,你的心更倾向于哪个声音,从而可以在不同的声音中作出自己的选择来。

注:跟随心声做出选择。前提是尊重自己的感觉。

16.中西方文化对自己与他人的差异 

在中国做事情,请客吃饭是必须的。因为,你必须要证明你的“心”,而证明方式就是要照顾好对方的“身”,把对方侍候好了,让对方觉得你“有心”,他们才能发出自己的“心”,去照顾你的“身”,给你的“安身立命”提供帮助。

西方文化承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尊重每个人自己的心的合理之处,而中国文化一旦找到了“集体的心”,那一刻就意味着,最大的道德就是忠于此“万众一心”,而谁有自己的心就是“其心必异”。——《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17. 学会接受自己

任何事情一旦发生,都注定不可改变且不能被遗忘,它将永远对你发挥影响。

追求人格的自由,结束已经发生的事实对我们心灵的羁绊只有一条途径:接受已经发生的事实,承认它已不可改变。

罗杰斯说,一个人的人格就是这个人过去所有人生体验的总和。

(为什么会失控?)从这一点上而言,任何过去发生的事情都不容否认,因为否认自己经历的任何事情,就是在否认自己人格的一部分。否认自己的一部分,就会或轻或重地导致人格的分裂。并且,被否认的那一部分,绝对不会因此而消失,它只是被你压抑进潜意识而已,仍然在对你发挥影响。更糟糕的是,当它们发挥作用时,因为是来自潜意识,你的意识对它们一无所知,于是你对它丧失了控制能力。
一个人假若常常失去控制,那么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把自己太多的事情压抑进了潜意识。

所谓接受,即直面我们人生中的所有真相,深深地懂得,任何事实一旦发生就无可更改,而且不管多么亲密的人,我们都不能指望他们为自己而改变。

(如何对待自己的愤怒?)愤怒是最容易伤害别人的,所以我们很容易拒绝愤怒。应当尊重自己的愤怒,并带着这种情绪与妈妈沟通和交流。这种沟通和交流,一开始一定是不愉快的,但它会把关系带向好的方向。

若想深深地建立一个好的亲密关系,必须要深深地付出,也必须要深深地接受。

18. 宽容自己,才能宽以待人

与其重用一个以道德而著称的人,不如重用一个活得真实的人。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说法:自我实现者,一方面是疾恶如仇,另一方面是对人性的脆弱抱以深深的同情。

19. 疏远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心理需求,太多时候,我们想为自己保留一个空间。

并非一定是别人做出了拒绝我们的行为,而可能仅仅是我们以为别人不会接受。

20. 很多人都以为自己的问题是独一无二的,但实际上任何一个问题都是成千上万的。

(在关系中)所谓急着改变其实常常是我急着改变你。

(怎么办?)所以要把过程放慢一点儿,期望放低一点儿,暂时还是老样子,没有关系。这就是宽容,对我宽容,对你也宽容。

(为什么关系疏远沟通容易,关系亲密反而无法沟通?)为什么在外面无话不说,反而回到家里就不可以了。很有可能的情形是,关系越疏远,越不需要交流内心的隐私。这时我们谈的多是什么吃喝玩乐,这个明星怎么样,那本书多么好,我买了一件非常漂亮的衣服等,都是比较表面的交流,不需要内心的交流。在亲密关系中,这些表面性的交流失去了意义,必须交流自己的内心世界了,这时他们的关系停滞不前了。这可能意味着,他们惧怕暴露内心,他们的外向可能是假的肤浅的,一旦面对深层的问题,他们就变得极其内向了

21. 害怕暴露自己的内心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
武志红:很可能,他们的人生经验告诉他们,暴露内心带来的是伤害。譬如我对你说,我遇到了什么事,很难过。这时你反而指责我说,你条件这么好还不知足?这时我会觉得,我暴露内心受到了伤害,于是下次不告诉你了。
并且,这种经验应该首先发生在家里,即他们的家庭不会交流内心,不会给予对方理解,相反很喜欢彼此指责。那么,他们的童年经验告诉他们,面对亲人展示内心的柔软是会受伤的,于是他们现在对恋人也充满了提防,不敢暴露自己的内心了。

22. 理解、接受和改变

好的心理医生会让你相信,你所有的感受都是合理的,你的愤怒、嫉妒、仇恨还有悲伤等等,都可以在他面前展示出来。一旦你压抑已久的这些感受在这个关系中展示出来,你就拥抱了你的人生真相。

拥抱真相只是开始,整个心理治疗过程可以说是三部曲,即理解、接受和改变。不要急着去改变,要给自己耐心,因为改变很难,一旦看到不能立即改变你会很容易急躁,你会质问自己,你为什么还不改变?改变自己是生命最有价值的东西,不容易实现。

23. 什么是存在?

存在,就是我选择,我活过,我按照自己的意志为自己的生活作选择,这就叫存在。哪怕你遭遇过很多挫折,但如果都是你选择的,你就会有存在感,你就会有精神,会坚韧不拔。

你要想好好存在过一次,方法就是改变自己。

24. 你对黑暗了解越来越多,对光明就越来越有信心。

一个人变成坏蛋,不是因为他天性就是这样的,不是因为天性就是想干坏事,而是因为他想干好事,但是做不了。

25. 给自己一个仪式,开始一段征程

对于心灵的转变,我们常处于混沌状态,不知自己已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这时,我们就需要一个仪式来提醒自己,甚至引导自己的转变。转折性的时刻,你必然会做一些象征性的事情,以纪念这些时刻,也提示自己,你已进入新的人生阶段。

失恋了,我们拒绝接受这个事实,于是心理上仍与过去藕断丝连,但这种沉溺妨碍了自己的成长。这时,你可以给自己举行一个仪式,告别这一切。亲人突然去世,你不能承受这一打击,于是否认亲人已经离去的事实,仍给他留一个房间,吃饭时给他留一双筷子、一只碗,每天晚上和他对话……就好像他仍然活着一样。这种沉溺令自己深陷痛苦而不能自拔。那么,我们可以举行一个郑重的仪式,提醒自己,他的确已经离去。

仪式只是为了告别,而不是为了忘却,因为事实一旦发生,就注定是我们命运中的一部分,我们必须接受这一部分,忘却既不能真正做到,也不利于心灵的康复。

这些都是简单的仪式,让你和尘世的喧嚣暂时保持一段距离,它可以让你的心灵出现不可思议的成长,同时又保证你不与现实脱节。

26. 如何感受自己的成长?

选一段固定的时间读一本对自己最有启发的书,或看一部最有启发的电影,这是对心灵最简单的检验。两次读同一本书而带来如此不同的感受,使我对自己的转变变得非常清晰,而不再是在混沌中成长。

27. 当举动是出自想象和情感而不仅仅是物质世界的需要时,它都可以成为某种仪式。

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指引着我去更加深入地认识自己、理解自己。希望自己可以真真正正的在这世间走一遭,活出真实的自己来!加油!

评论
热度(2)
© 阿知|Powered by LOFTER